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详情
潜在罢工对LNG市场的影响

中金在线财经号   2023-08-23 20:03:13

假设劳资双方的谈判陷入僵局,罢工在9月份前后大规模发生并且至少持续到10月底,那么全球LNG供给将受到巨大的负向冲击,对欧洲和亚洲的LNG供应的稳定性均构成新的挑战。但一小部分中国进口企业可能会成为这次潜在罢工事件的受益者,这些企业此前已经签署了LNG购买的长期合同。

本刊特约作者 陈巧玲/文


(资料图片)

2023年8月9日,雪佛龙和伍德赛德能源集团澳大利亚工厂的工人组织罢工,在Woodside的North Rankin、Goodwyn和Angel天然气平台的180名生产员工中,约99%的人在30年来首次投票支持保护行动方案。这些受保护的行动选项包括无限期罢工。此外,雪佛龙惠斯通(Wheatstone)和戈尔更(Gorgon)天然气设施的数百名工人周二提交了保护行动投票,这可能最终导致潜在的罢工。投票决定是否会发生罢工,也将影响澳大利亚的LNG出口量,进而扰动全球范围内的LNG供应。目前劳资双方仍然处于紧锣密鼓的谈判过程之中。关于罢工是否发生,什么时候发生,以及潜在罢工可能持续的时间等细节,都还是未知数。

但是,发生罢工的可能性存在,这本身就引发了市场参与者对天然气供应可能不足的担忧,进而对天然气市场价格立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8月9日当天,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盘中突破40欧元/兆瓦时,达过去两个月的最高水平。8月9日收盘时,西北欧市场TTF上涨27%至39.823欧元/兆瓦时(12.78美元/百万英热)。当然,挪威8月份的检修和即将到来的冬季的气温的不确定性也对推动这次天然气价格飙升起一小部分作用。

展望未来,假设有两种简单的情景:罢工不发生;罢工大规模发生。在第一种情景下,假设劳资双方的谈判进展顺利,那么,潜在罢工的新闻报道为LNG供给带来的威胁和负面冲击将很快消退。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预期LNG价格大概率会出现快速回落。伍德赛德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劳资冲突的历史记录,在它的辖域没有发生过大型的罢工。如果根据历史记录来判断的话,罢工不发生的概率大一些。遗憾的是,有时候历史并不总是未来的唯一预测指标,我们还有必要去考察一下第二种情景。

在第二种情景下,假设劳资双方的谈判陷入僵局,罢工在9月份前后大规模发生并且至少持续到10月底。这种情况下,LNG供给将受到多大的影响?LNG价格可能受到怎样的影响?这对中国进口企业的影响如何?

LNG供给将受到多大的影响

这三个地点的LNG产量合计41 MTPA,占澳大利亚LNG年产量(大约85 MTPA)的接近一半,占全球总产量的大约11%。自2022年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以来,全球的天然气供需系统处于脆弱的紧平衡状态。在这个大背景下,如果第二种情景发生,那么它意味着全球LNG供给将受到巨大的负向冲击,对欧洲和亚洲的LNG供应的稳定性都构成新的挑战。另外,上周的欧洲的LNG价格已经触及了欧洲企业气改煤的经济区间的下限。这意味着,在第二种情景发生的情况下,欧洲市场对煤炭的需求可能会被推高,进而产生推动全球煤炭市场虚假繁荣的潜在风险。

LNG价格可能受到多大的影响

如果发生大规模罢工并影响两个月的产量,类似于澳大利亚Prelude在2022年发生的情况,那么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很可能会被进一步收紧,这可能会导致欧洲天然气价格在夏季剩余时间冲到50欧元/兆瓦时左右。如果对欧洲库存的冲击意味着需要用石油来替代天然气,那么2024年冬季和夏季的天然气价格可能升至68-97欧元/兆瓦时的区间。具体的影响幅度还取决于冬季的天气情况和全球天然气需求恢复情况。

目前,全球工业天然气需求仍然相对低迷,这一点对于部分平抑供给侧冲击有所帮助。中国的工业需求复苏速度近来有所减缓。欧洲的化工品生产和消费都显著下降。近期由于高通货膨胀和高天然气价格的影响继续存在,欧洲化工品生产很难在短期内逆转局势。天然气价格继续上扬的情景下,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化工品生产线关停。

对中国进口企业的影响

对中国进口企业的影响,主要包括供应量方面的影响和现货市场价格方面的影响。中国进口企业受到供应减少潜在威胁的LNG购销合同量至少为620万吨/年,包括中石油每年330万吨和中海油每年225万吨。如果澳大利亚来源的LNG供应不能顺利交付,中国进口商可能不得不增加其他来源的LNG的现货进口。这种情况下,亚欧两地对LNG资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很可能会进一步推高LNG现货市场价格。与此同时,亚欧两地市场的价格本身联动效应很强,亚洲市场的价格走高本身也意味着对欧洲市场价格的传染效应扩大。

一小部分中国进口企业可能会成为这次潜在罢工事件的受益者。这些企业此前已经签署了LNG购买的长期合同(take-or-pay),合同挂钩的是HH价格或者布伦特原油价格。现货市场价格上升意味着它们来自直接天然气销售的利润将显著上升。

(声明:作者为BP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意见)

相关资讯